College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學院亮點

l 77779193永利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始建于1953年)。

l 能源動力類下設“能源與動力工程”和“輪機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均為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建設專業。

l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和“輪機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能源動力”和“機械”類工程博士授權點

l “輪機工程”二級學科支撐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為“雙一流”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

l 國家級船舶動力技術省部共建協同中心、“國家111計劃”船舶動力學科創新引智⛩⛪➰、先進艦船動力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和船舶動力技術教育部工程中心科研創新平台。

l “船舶動力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船舶動力技術國家級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

l 我國規模最大、學科方向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艦船動力領域一流創新人才的培養搖籃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是77779193永利“三海一核”辦學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學科、專業和教學科研機構之一。

學院簡介

77779193永利源于1953年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海軍工程系艦船動力科,經過70年的建設和發展,已成為我國艦船動力領域一流創新人才的培養搖籃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學院本科生按照能源動力類大類招生,下設“能源與動力工程”和“輪機工程”兩個專業,2019年同時入選首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行列。

學院現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輪機工程、能源動力、機械4個博士學位授權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輪機工程、能源動力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為國防重點學科,是我校重點建設與發展的五大學科之一;輪機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已通過IMarEST-英國輪機工程師學會國際認證,其所在的一級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名列全國第一。學院建有“先進船舶動力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船舶動力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船舶動力技術國家級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黑龍江省船舶動力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是我校“三海一核”辦學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教學科研機構之一。

作為學校特色學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77779193永利承擔着艦船動力學科群的謀劃與建設,創新拓展新方向,在國家海軍裝備建設、節能減排政策實施和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支撐及引領作用,為國家、人類探索和利用海洋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雙聘),專任教師103人,其中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6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49人,現有博士生導師64人,碩士生導師95人。96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93.2%。專任教師中國家級領軍(青年)人才20餘人次,全國模範教師1人,黑龍江省教學名師1人,黑龍江省青年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頭雁團隊”2個,國防科技工業創新團隊1個。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支由國内一流船舶動力領域專家和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青年教師組成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國内高校中艦船動力領域人員規模最大的一支研究力量。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進入國防系統、國内500強企業和科研院所的比例和質量一直保持全校第一

學科特色

學院現有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輪機工程、能源動力、機械;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輪機工程、能源動力;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國防特色專業黑龍江省重點建設本科專業2個:能源與動力工程、輪機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為國防重點學科,是我校重點建設與發展的五大學科之一,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并列第9獲得B+;輪機工程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支撐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獲得A+,名列全國第一,通過交通運輸類第一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且通過IMarEST-英國輪機工程師學會認證,标志着輪機工程本科、碩士畢業生的培養獲得了國内和國際的認可,且畢業生均可獲得國際通用的輪機工程特許工程師資格。

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國防科技工業創新團隊、黑龍江省研究生優秀導師團隊等多支國家級、省部級團隊,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黑龍江省教學成果獎10餘項,出版高水平填補行業空白的專著和教材40餘部。擁有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黑龍江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示範課程1門、黑龍江省示範性虛拟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項,是我校“三海一核”辦學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教學科研機構之一。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成果豐碩,在船舶内燃機及智能化、燃氣輪機及數字化管理、低碳清潔能源及高效利用、船舶動力裝置系統設計等領域研究水平處于國内領先水平。近五年,學院累計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0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60項,省部級課題240餘項,年均科研經費超2億元。共獲得科技成果獎1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2項,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40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SCI收錄600餘篇、EI收錄800餘篇。同時,學院擁有“國家級船舶動力技術省部共建協同中心”、“船舶動力學科創新引智⛩⛪➰”、“先進艦船動力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和“船舶動力技術教育部工程中心”等科研創新平台。同時還建有“船舶動力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船舶動力技術國家級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黑龍江省低碳清潔能源動力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育人平台和3.5萬平方米的動力樓群,為學生的學習、研究及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優越條件。

專業設置

學院本科生按能源動力類招生,大類下設能源與動力工程和輪機工程兩個專業,兩個專業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行列。學生入學後可根據能源動力類培養方案的要求,自主選擇專業方向。2020年教育部批準中英首個船海特色⏭➰辦學機構——77779193永利南安普頓海洋工程聯合學院,下設輪機工程專業(聯合學院)。

●能源動力類

專業1:能源與動力工程

專業實力: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國防特色本科專業和黑龍江省重點專業,是我校曆史悠久、動力門類齊全、船海特色鮮明的專業。設有船舶内燃機及智能化、燃氣輪機及數字化管理、低碳清潔能源及高效利用三個專業方向,是我校“三海一核”領域的主幹特色專業。

培養目标:培養具有紮實的數理基礎、深厚的科學及人文素養,系統掌握熱工、力學、機械科學、控制技術等基礎理論知識,具備熱力系統、熱力設備、動力機械的設計及應用技術開發能力和富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科技人才,能夠在工業、國防、民用等能源動力領域從事工程設計、運行管理、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等工作并成為該領域的技術骨幹或中堅力量。

培養特色:本專業開設主要課程包括數理基礎(工科數學分析、複變函數、大學物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基礎(機械設計、機械制圖、機械精度設計、工程圖學)、熱力學基礎(工程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電工電子基本(電工基礎、自動控制原理、測試技術)、燃燒學基礎、船舶動力裝置、内燃機動力學、氣體動力學及針對船舶内燃機及智能化、燃氣輪機及數字化管理、低碳清潔能源及高效利用三個專業方向的64門特色選修課等。

為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專門人才,學院先後與河南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實踐教育⛩⛪➰、哈爾濱紅光鍋爐集團有限公司共建“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3研究所共建“學生聯合培養實踐⛩⛪➰”、滬東重機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學生聯合培養實踐⛩⛪➰”、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共建校企⏭➰實習實訓⛩⛪➰和校企聯合培養機制,通過緊密的校企⏭➰機制,來完成專業實習、企業實習、畢業設計、校企共建課程、專業實習方案設計等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畢業去向:

面對國内千餘家企事業單位的需求,本專業的畢業生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随着我國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畢業生主要畢業去向為船舶、航空、航天、電力領域(傳統領域與新能源領域)的科研院所、企業、大專院校、核電站、發電廠等企事業單位和國防相關部門;就業主要單位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石油、中海油、中車集團、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海軍部隊等;就業城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沈陽、大連、青島、南京、武漢、廣州、廈門、深圳、重慶、成都、西安等政治經濟發達地區和沿海沿江大中型重要城市。

專業2:輪機工程

專業實力: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教育部特色專業、黑龍江省重點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輪機工程專業。“輪機工程”學科所支撐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獲得A+,名列國内第一本專業。輪機工程專業2005年、2013年和2020年連續通過英國輪機工程師學會(IMAREST)的專業認證,通過标志着輪機工程本科、碩士畢業生的培養獲得了國際認可,畢業生均可獲得國際通用的輪機工程特許工程師資格;2020年,通過交通運輸類工程教育認證第一次認證,目前在網上被國内多家機構排名全國第一。

培養目标:

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數理基礎、深厚的科學及人文素養,系統掌握輪機工程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船舶動力裝置系統設計、自動控制與智能管理和富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高層次科技人才,能在國防和國民經濟相關部門從事輪機工程領域的工程設計、運行管理、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等工作并成為該領域的技術骨幹或中堅力量。

培養特色:本專業開設主要課程包括數理基礎(工科數學分析、複變函數、大學物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基礎(機械設計、機械制圖、機械精度設計、工程圖學)、熱力學基礎(工程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電工電子基本(電工基礎、自動控制原理、測試技術)、船舶柴油機、船舶電氣設備及系統、船舶輔助機械與系統、輪機設計及體現行業特色前沿、實用性極高的48門特色選修課等。

為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專門人才,本專業充分利用校友資源等措施,積極建立校外實踐⛩⛪➰,與“大連船用柴油機有限公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渤海重工集團公司”、“旅順海軍⛩⛪➰”、“大連水警區”、“大連四方電泵有限公司”、“河南柴油機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德州恒力電機有限責任公司”、“沈陽鼓風機集團申藍機械有限公司”、“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進行生産實習,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時也成為學生靶向就業和校企産學研⏭➰的重要場所。

畢業去向:

面對國内千餘家企事業單位的需求,本專業的畢業生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随着我國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輪機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畢業生主要就業去向為船級社、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船舶制造等企事業單位和海軍有關部門;就業主要單位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石油、中海油、中車集團、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海軍部隊等,美國ABS、法國BV、挪威DNV-GL、英國LR、日本NK、中國CCS等世界各大知名船級社;就業城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沈陽、大連、青島、南京、蘇州、廣州、廈門、深圳、重慶、成都、西安等政治經濟發達地區和沿海沿江大中型重要城市。

●輪機工程(聯合學院)

77779193永利是我國輪機工程及船舶動力領域最大的人才培養⛩⛪➰。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是世界百強名校、英國頂尖學府、常春藤名校聯盟“羅素大學集團”成員,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87,其國家海洋中心是世界五大海洋研究機構之一,承擔了英國政府和歐洲共同體的大量研究項目。雙方緊緊面向行業領軍人才培養與中國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的轉型需求,依托船舶動力學科資源、科研資源、行業資源及南安普頓大學國際辦學資源,聯手創辦“輪機工程”聯合辦學專業。77779193永利77779193永利輪機工程專業是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教育部特色專業、黑龍江省重點專業。近年來,輪機工程專業被國内多家機構評為全國排名第一。2017年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行列,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A+,承擔了國家重大專項、973、863、國際科技⏭➰等重大項目,良好的科研特色,有力支撐輪機工程專業發展,該專業也是國内唯一通過國際輪機工程學會(IMarEST)認證的專業,且于2020年通過交通運輸類工程教育第一次專業認證。輪機工程專業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行列。

畢業去向:

人才培養

依據學校精英人才培養的總目标,學院堅持“創新推動、打造品牌”,堅持“視野寬、基礎厚、能力強、素質優、可靠頂用”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傑出人才,與英國南安普頓、愛丁堡、紐卡斯爾、思克萊德大學,俄羅斯鮑曼,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泰國農業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廣島大學,意大利熱那亞大學等20餘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養與科研⏭➰關系。學院多次承辦國際學術會議,利用國家資助平台遴選、資助多名優秀學生進行短期或長期國際交流,加大學生學習托福、GRE等考試的資助力度;近五年,共有110餘人次獲得國家、學校資助出國聯合培養、短期學術交流,多人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交流項目資助,邀請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大學、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國外(地區)知名大學專家學者來訪50人次。

學院現有在校生1856人,其中,本科生1178人,碩士研究生417人,博士研究生237人,留學碩士研究生17人,留學博士研究生7人;獲首屆“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優秀博士論文獎1人。近三年本科生讀研率均在60%以上,一次就業率95%以上。

學院學生近年來獲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等32項,其中包括英國勞氏船級社LR獎學金、航天科工獎學金、龍港勵志獎學金等22項社會獎學金,以及針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獎學金。學院積極争取各方面的➿⚽✨➿,設立有玉柴獎學金、動力學院校友獎學金、龍港勵志獎學金、東菱科技獎學金、中國船級社CCS獎學金、中船黃埔文沖獎學金、奇石樂獎學金等多項獎勵措施,激勵學生不斷進取、順利完成學業。

學生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蓬勃發展,參加各類科技競賽的積極性更加高漲,包括“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honda杯中國大學生節能車競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19年獲全國第十六屆“挑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作品競賽一等獎,2020年獲得全國第二十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近三年共獲各類獎項238餘項。

學院自2018年起,本科生按照“船舶動力類”大類進行大類招生,對專業大類招生的學生采取“2+2”的培養模式,實行寬口徑培養,即新生入學時在專業大類内不分專業和專業方向,在完成大類基礎課程學習後,根據專業發展目标,要求每個班的人數控制在35(45為了體現彈性,每個方向約90人)人左右,并充分考慮學生的必修課綜合平均成績(首次成績)、學生志願及興趣特長等進行分流。學院于第4學期開學初進行本專業大類分流工作,第5學期開學初正式進入本專業大類中的某個專業(方向)學習。

知名教授及知名校友

77779193永利從哈軍工時期的海軍工程系船舶動力裝置專業建設之初,就承擔着我國船舶動力和高水平艦船動力技術事業的重任。截止至目前,已培養出林楓、黃立、吳朝晖等多位船舶動力領域的技術首席和型号總師,成為了我國船舶動力領域人才培養的搖籃。

知名教授

聞雪友,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船燃氣輪機專家。

擔任主任設計師完成的我國第一台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艦用化改裝的大馬力艦用燃氣輪機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擔任主任設計師的航空渦輪風扇發動機改為我國第一台具有第二代性能的艦用燃氣輪機,其低壓壓氣機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一等獎;擔任課題組長研制的燃氣輪機回注蒸汽熱電聯供裝置獲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燃氣輪機回注蒸汽新技術填補了國内的空白,同時獲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二等獎。曾被評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有突出貢獻專家,榮獲第二屆中國軍轉民優秀企業家銀獎。

聞雪友院士

劉志剛,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優秀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船舶動力裝置振動噪聲主動控制和結構振動及聲輻射有源控制研究。先後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在《内燃機學報》、《中國造船》、《聲學學報》、《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國際、國家級刊物上發表40餘篇。擔任中國内燃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實驗室建設教指委主任等職務。

劉志剛教授

張文平,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動力裝置振動與噪聲控制、特種動力、計算多物理場、柴油機動力系統排放控制與餘熱利用等。完成預先研究、基礎研究及産品研制項目40餘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發明專利25項。發表論文70餘篇。在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輪機工程兩個學科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曆年來指導碩士研究生40多人,博士研究生20多人。任中國内燃機學會理事、中國造船學會輪機委員會委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振動與噪聲委員會理事。

張文平教授

馬修真,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船用發動機測控技術方面教學和科研工作,在艦船動力技術,尤其是艦船動力裝置綜合電控技術和測試技術等方面均做出重要貢獻。先後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其中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現任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帶頭人、兩機專項專家委員會試驗、控制與測試組副組長、民用船舶專家委能源動力專家組委員、船舶動力基礎研究計劃專家委委員、黑龍江省内燃機學會副理事長。獲全國師德标兵、中國内燃機學會“突出貢獻獎”、黑龍江省高校教師年度人物稱号、“感動龍江”年度人物和“龍江工匠”等榮譽稱号。

馬修真教授

李彥軍,教授,博士生導師,77779193永利77779193永利院長,興海團隊負責人。長期從事大型蒸汽動力裝置仿真及性能校核、船舶能源智能管理、傳熱傳質等研究工作,正在開展可燃冰開采、深海熱液發電基礎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研項目、工信部民用船舶項目等國家、省部級項目30餘項,榮獲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近年來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5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預研專家組專家,專項工程項目組專家,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會員。

李彥軍教授

李玩幽,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領軍人才。主要從事動力機械振動噪聲控制、推進軸系與結構耦合振動分析、動力裝置狀态監測與故障診斷研究。先後獲“國防科工委委屬高校優秀教師”、“第四屆黑龍江省傑出創新青年”、“黑龍江省高校優秀共産黨員”、黑龍江省“頭雁”等榮譽。擔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輪機大功率柴油機分會副主任,國際海事組織(IMO)應對機制辦公室振動噪聲專家組成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輪機振動學組成員。

李玩幽教授

季振林,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振動與噪聲控制,主要研究領域為動力機械及裝置噪聲控制,氣動噪聲預報,進排氣噪聲控制與消聲器設計,計算聲學等。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其它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在國内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消聲器聲學理論與設計》專著一本、《工程聲學與噪聲控制》研究生教材一本,擔任國内外多個學術期刊的編委和審稿專家,指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60餘名。

季振林教授

楊鐵軍,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領軍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動力機械及裝置振動噪聲主動控制、結構振動及聲輻射主動控制、同步定相控制、非線性隔振理論和控制等,在船舶動力裝置振動主動控制領域的研究處于國内領先地位。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研和各類咨詢項目三十餘項。獲省部級二等獎3項,發表論文上百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6項,主編出版國防科工委十一國防特色教材1部,主(參)編國際會議論文集2部,軟件著作權3項。

楊鐵軍教授

鄭洪濤,教授,博士生導師。77779193永利77779193永利燃氣輪機技術研究所所長。198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熱能系(現能動系)燃氣輪機專業。長期從事燃氣輪機技術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任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兩機”專項專業組專家、國防科技工業科學技術委員會艦艇動力機電組專家、中國造船學會渦輪機與鍋爐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航空學會輕型燃氣輪機專委會委員、全國高校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熱能動力工程》等多個期刊編委。榮獲省部級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

鄭洪濤教授

鄭群,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燃氣輪機壓氣機、渦輪氣動熱力學理論與實驗技術研究;變幾何動力渦輪氣動性能研究;徑流式葉輪機械性能研究;新型工質-氦氣、超臨界二氧化碳等閉式布雷頓循環葉輪機械性能研究;燃氣輪機濕壓縮與濕冷卻技術、高超發動機預冷技術研究;水下熱動力技術研究;其它汽輪機與燃氣輪機新技術研究等。現任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會員,ASME/igti工業燃氣輪機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中國力學學會會員,中國造船學會會員。

鄭群教授

李淑英,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燃氣輪機仿真與故障診斷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目前從事世界前沿先進技術-燃氣輪機數字孿生與智能診斷及健康管理的理論方法及應用技術研究。是船舶動力裝置仿真與故障診斷領域知名專家。參與我國多型号自主研發的艦船燃氣輪機及船舶動力裝置的設計與評估。研究成果:開發出燃氣輪機及動力裝置多套仿真軟件,用于701、703、606等研究所;開發出燃氣輪機及船舶動力裝置故障預測與健康評估軟件,逐步走向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級1項,省部級獎項5項,編著2部研究生教材,發表60多篇論文。

李淑英教授

孫寶芝,教授,博士生導師,黨支部書記。主要從事汽液兩相流動與傳熱機理及數值模拟、船舶能源管理、大型蒸汽動力系統仿真及性能研究等有關傳熱傳質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其他項目多項。作為技術負責人及核心成員參與工信部民用船舶項目、預研及橫向課題多項。獲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擔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多相流分會委員,作為課程負責人的《傳熱學》課程獲評黑龍江省一流線上課程。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SCI收錄30餘篇,EI收錄5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6項,軟件著作權25項。

孫寶芝教授

杜敬濤,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長期從事船舶動力裝置振動噪聲控制、流-熱-結構-聲多場耦合系統動力學與控制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加強計劃重點項目、船用低速機工程、華為創新基金等2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8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國際期刊論文50餘篇。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獲中國聲學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指導教師、全國能源動力類專業百篇優秀畢業論文指導教師、黑龍江省青年科技獎、黑龍江省歸國留學人員報國獎等榮譽。

杜敬濤教授

王忠義,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從事艦船動力進排氣保障、多相流分離、壓氣機氣動穩定性等方面研究,主持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内容并突破關鍵技術,承擔相關項目經費4000餘萬元。發表SCI論文30餘篇,獲授權專利20餘項。獲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黑龍江省首屆“龍江科技英才”稱号、首批優秀青年基金、第十四屆青年科技獎。指導學生獲2019年第十六屆全國“挑戰杯”競賽一等獎,2020年第二十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省内唯一。主要學術貢獻、創新成果及其科學價值突出,軍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王忠義教授

靳國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領軍人才。主要研究領域方向為結構動力學和聲學、動力機械振動噪聲、船舶動力裝置振動噪聲控制等。榮獲中國高被引學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霍英東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首屆全國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等多項榮譽。發表SCI收錄論文120篇,SCI他引3000餘次。出版著作3部(英文1部)。獲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船重工集團科技進步特等獎等多項科研獎勵。擔任黑龍江省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員會委員、國際聲學與振動學會會員,《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oustics and Vibration》等多個國際SCI期刊副主編/編委等學術職務。

靳國永教授

知名校友

林楓,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于77779193永利熱力渦輪機專業,同年4月進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工作,2000年獲中國艦船研究院輪機工程專業博士學位。自2002年先後擔任燃氣輪機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部長,2012年任七〇三所副所長,2016年9月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動力機電部副主任,2017年1月擔任七〇三所所長。

主要從事新型動力裝置研發,在我國重要能源裝備——燃氣輪機領域主持開展多項開創性研究及應用工作,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黑龍江省省長特别獎,中國産學研促進創新成果獎。發表文章50餘篇,專利10餘項。

林楓研究員

黃立,現任中船711所副總工程師、研發中心主任、某項目總設計師。“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她先後主持了多型柴油機國産化研制、多項重大基礎科研項目,在整機總體設計、關鍵零部件設計、樣機研制、試驗研究等多方面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為我國艦船柴油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曾評為“2019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近些年,為解決我國艦船動力瓶頸問題,構建新一代艦船柴油機動力體系,實現我國艦船柴油機自主創新發展,國家正式立項開展新型艦船柴油機研制工作,黃立受命擔任該研制項目總設計師,主持新型柴油機研制工作。這是我國艦船柴油機行業第一次整合國内行業資源,組建國家隊,進行集智攻關。

黃立副總工程師

吳朝晖,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總體技術負責人,2014年8月被中船集團聘為“柴油機設計(中低速柴油機總體設計)學科帶頭人”,2017年被中船集團聘為“動力工程技術領域首席專家”,緻力船用動力技術研究,先後完成10餘款不同品牌的中低速柴油機的技術準備、質量分析、零部件本土化、現場調試和試航工作,組織帶領團隊開展了6EX340小缸徑低速機和12MV390大功率中速機兩型柴油機的開發工作,填補了這一領域國内空白。先後獨著或合著了20餘篇論文、申請獲得發明專利3項、撰寫和主持了50多份課題申報書和科研規劃;曾先後獲得“中船集團2015年勞動模範”“上海市2016年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獲得上海市、中船集團等省部級相關科技獎項5項,帶領科研團隊所完成的多個研發項目成果在國内外行業具有領先水平。

吳朝晖研究員

劉承敏,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擔任國家某型号副總師、中國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核學會船用核動力分會理事長、四川省核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核動力技術——核動力裝置的研究設計工作,先後榮獲國家、國防、軍隊等各類科技成果獎14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劉承敏副院長